文/舒國治
要點是客人坐下吃飯,五分鐘便可起身,而所得是又乾淨又無味精、 輕輕淡淡的一頓午飯……
這一兩年,感覺每天三頓飯在外頭吃越發不容易後, 非常盼想找那種只做四菜一湯的小鋪子來解決果腹之需, 但是整個台灣,沒有。
所謂四菜一湯,四菜呢,或許三素一葷。那一葷,可能是一尾煎魚, 也可能是一鍋紅燒肉,而這帶皮帶肥的紅燒肉或還與蘿蔔同燉, 甚至旁邊還擱了滷蛋、豆腐乾;故而客人點一小碟, 大約紅燒肉三塊,蘿蔔五塊,豆乾一片(滷得胖鼓鼓且帶氣孔), 滷蛋半個。至若那三素,或許一款白菜,但未必與開陽同炒, 也可能與少許毛豆同燒(毛豆先入油炒,再擱白菜), 也許與黃豆芽同燒,又也許與豆腐皮同燒。再就是一款燒絲瓜, 若是台式,常製成一缽湯兮兮的絲瓜滷,最得我心。 再一款或可製成炒蛋;不論是番茄炒蛋,是蘿蔔乾炒蛋(所謂菜脯蛋 ),抑是香菜、青椒絲炒蛋,皆好。
如此湊成的四菜,便甚好。
一湯,最簡單的,是蘿蔔排骨湯。這樣的四菜一湯,就著一碗白飯, 已是最好的家常便飯。
但何處覓這樣的小館?沒有。倘有,不是備有二、 三十道菜的自助餐店,便是早把飯菜打好的教人提不起勁的便當。 恰恰沒有這樣因簡單而可能製作得較為精美的小菜食店。
其實何曾需要四菜?兩菜亦甚夠,甚至全部燉燒在一鍋裡,要吃時, 取杓子撈出白燒的五花肉、胡蘿蔔、馬鈴薯, 燒得不甚爛的長段蒜苗與不甚爛的長段青蔥, 與燒得較軟的芥菜梗子、大片的白菜、切成不太短的玉米, 然後以筷子細心的將各菜分裝在小碟中,吃時,挾取何菜皆能分明, 甚至有自家曬釀的豆醬可供塗沾,便更美也。
當消費者愈想吃得簡單真實,而販賣者愈一心想弄得花樣複雜, 這社會便產生了鴻溝。解決之法無他, 便是令消費者自己主動提出他所要之物。
故前數日我與朋友在談, 何妨在永康街的小巷裡找一間三坪大的房子,租下來, 再請一位稍會燒菜的媽媽, 每日寫好最簡單的四菜一湯的菜單交付她早上到菜場買來, 中午前燒好,便在這爿三坪大的小鋪售賣,賣至下午三、四點鐘。 要點是客人坐下吃飯,五分鐘便可起身,而所得是又乾淨又無味精、 輕輕淡淡的一頓午飯。
這樣的小鋪子(根本只可稱「小廚房」), 若它的租金與這位燒菜的媽媽之薪水,總合不超過每月六、七萬, 而每日所售給三、四十批吃客若有每月五萬之譜的收入, 則此事已可為矣。乃所不足的一兩萬元「虧損」, 我們幾個合夥朋友,完全樂意承擔,主要這正是我們中午的飯費。
我們是這麼聊著,聊它已很快樂。看來亦未必不能實行, 雖然這個媽媽是此事之最大成敗關鍵,她會不會愈做愈懶? 不每日買菜而是在冰箱放三天的菜?會不會愈做愈像是出產行貨? 或甚至太受好評乾脆考慮自己到外頭開館子……
這類事情極可能發生,如今許多的坊間餐館會變得那麼不堪, 當年原本也是想要做成是自己家飯桌上的那麼簡單好吃的四菜一湯, 不是嗎?
【2007/12/07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