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莊祖宜
專業廚師與一般在家做菜的「home cook」最大的差別在哪兒?
是刀工、火候、擺盤,還是成本控制?
是刀工、火候、擺盤,還是成本控制?
關於這個問題,看法當然見仁見智,
但有趣的是,許多專業師傅都曾對我說:
「一般人做菜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懂得調味,而且沒有邊做邊品嚐的習慣。…」
「一般人做菜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懂得調味,而且沒有邊做邊品嚐的習慣。…」
「正因為如此,他們用的鹽常常不夠。」
第一次聽到這說法時,我感到很不以為然,畢竟我們多年來聽慣了「鹽要少吃」這樣的道理。
不過在跟著廚藝學校與餐廳裡的大廚們演練多時之後,
老實說,我越來越認同他們的看法。
這絕不是說要吃得很鹹,
而是我意識到:
有時只要多那麼一點點,整盤菜的味道就會鮮明許多。
有時只要多那麼一點點,整盤菜的味道就會鮮明許多。
美國最受尊敬的米其林三星大廚湯瑪斯凱勒(Thomas
Keller)
在他專為「一般人」寫的最新食譜〝Ad Hoc
at Home〞裡特別強調:
「下鹽的目的,是為了托出食物的原味,
如果鹽不夠,食材本身的味道發揮不出來;
但如果一吃就嚐到鹽,那麼肯定是下太多了。」
「下鹽的目的,是為了托出食物的原味,
如果鹽不夠,食材本身的味道發揮不出來;
但如果一吃就嚐到鹽,那麼肯定是下太多了。」
他說
調味時如何掌握那微妙的平衡是廚師的一大挑戰,
也是一般home cook「最需培養的技術」。
凱勒緊接著又說,
大家都知道做菜要用鹽,但很少人懂得用醋、用酸。
大家都知道做菜要用鹽,但很少人懂得用醋、用酸。
的確,
從我自己學廚的經驗看來,
從我自己學廚的經驗看來,
所謂「普通」與「高明」的調味差別,往往就在於「酸味的應用」。
記得在廚藝學校時,有一回大廚示範做一個以奶汁為基礎的醬料,
她首先炒香了細碎紅蔥,加入鮮奶油和高湯燉煮,以鹽和胡椒調味後叫我們一一品嚐。
「味道如何?有點無聊是嗎?」
接著,
她在鍋中擠入幾滴檸檬汁,再叫我們品嚐,
她在鍋中擠入幾滴檸檬汁,再叫我們品嚐,
奇怪的是這回味道果真可口了許多---
同樣是濃郁的奶醬,卻多了一抹鮮亮,
好像連高湯和紅蔥的味道也變清晰了,卻吃不出明顯的酸味。
大廚說這就叫做「平衡」,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覺。
我後來意識到,
舉凡口味深沉,含泥土大地特質的食材,如蘑菇、馬鈴薯、紅蘿蔔,
或脂肪含量高,容易膩口的食材,如鵝肝、蟹黃,
在調味時都適合加一點若有似無的酸味。
或脂肪含量高,容易膩口的食材,如鵝肝、蟹黃,
在調味時都適合加一點若有似無的酸味。
油炸的食物常附上一小片檸檬,
濃郁的椰汁料理常搭配香茅、南薑和萊姆葉,
都是類似的道理。
再談苦味吧!
純粹的苦味讓人難以下嚥,味蕾天生對此抗拒,
但經過調和的苦卻有刺激食慾的作用。
我的老師們就常說,越苦的食材越需重口味調和,可以多鹽多酸多辛辣,
也因此在西餐裡,特別苦澀的蔬菜如甘藍(Kale)和菊苣(Escarole)等常搭配鹹肉、橄欖、鯷魚和大蒜。
再如台灣人炒苦瓜時喜歡加小魚辣椒豆豉或鹹鴨蛋,
都是透過多重刺激把苦感巧妙的提升為味覺的快感。
至於甜味,
它具有圓潤統整的作用,可以把酸鹹苦辣融合成一氣,讓原本雜陳的五味環環相扣。也因此我平日雖不嗜甜食,在炒菜和調醬時卻時常加一點糖或是蜂蜜、果汁,為的不見得是要吃出甜味,而是尋求平衡與完整。
相反的,在製作甜點時,我也總會加一小撮鹽、一丁點酸,或一匙微苦的料酒,給味蕾留一絲若有似無的餘韻。
除了以上基本四味,
科學家也於近年證實了人類的口舌能感受所謂的第五味---umami,
也就是中式烹調裡所謂的「鮮味」。
科學家也於近年證實了人類的口舌能感受所謂的第五味---umami,
也就是中式烹調裡所謂的「鮮味」。
鮮味主要來自一種稱為「麩氨酸鈉」的特殊氨基酸,以純粹化學形式呈現就是「味精」。但其實許多天然食材也富含同樣的成分,可以製造令人意猶未盡的鮮美效果,
比如香菇、番茄、海帶與魚蝦貝類,
還有發酵類食物如火腿、乳酪、醬油、魚露等等。
比如香菇、番茄、海帶與魚蝦貝類,
還有發酵類食物如火腿、乳酪、醬油、魚露等等。
一旦了解其中原理,下廚之人大可自行調配獨特的濃純鮮味,
比方
煮湯的時候加點香菇、番茄、蛤蠣或火腿,
蔬菜與麵、飯裡刨一點帕瑪森乳酪(剩下的老硬邊角可以丟進湯鍋裡一起煮),
甚至做西餐時也悄悄加一點醬油來醃肉調醬,不著痕跡的增添一股說不出的美妙滋味。
比方
煮湯的時候加點香菇、番茄、蛤蠣或火腿,
蔬菜與麵、飯裡刨一點帕瑪森乳酪(剩下的老硬邊角可以丟進湯鍋裡一起煮),
甚至做西餐時也悄悄加一點醬油來醃肉調醬,不著痕跡的增添一股說不出的美妙滋味。
近年來常聽大家把「原味」一詞掛在嘴邊,
越來越崇尚清簡平淡,似乎公認那是烹調至真至善的境界。
我承認淡有淡的迷人,只要食材佳美也不須大費周章,
不過原味的呈現,最終還是要靠調味的。
不過原味的呈現,最終還是要靠調味的。
如果一味堅持寡鹽少油,食材無法彰顯特質,
那在我看來可是暴殄天物,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啊!
烹飪本是文化的產物,是人類對自然的巧手再現,
所以身為一名廚師,我隨時以追求那微妙平衡的調味精神自勉,也與大家共勉之。
(摘自《其實,大家都想做菜》
作者簡介:
莊祖宜,在完成華盛頓大學人類學博士論文前夕,放棄了幾乎到手的博士學位,踏上廚藝之路,踏入麻州劍橋廚藝學校學習烹飪。受訓結束,和老公派駐香港工作後,踏入各餐廳實習當學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